
产地农产品 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联合共建与运营实施方案
本方案由北京农学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北农开放实验室联合提出,并协同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与运营。旨在建立覆盖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消费者信任,助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方案从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出发,明确了建设目标和适用范围,并提出了以科学性、全流程覆盖、数据驱动与智能化为核心的建设原则。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信用指标体系与管理规范,方案能够在农产品品牌提升、政府监管效能优化以及金融支持与市场开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方案提供了数据隐私与安全、体系公平性和科学性保障的措施,构建了全面的风险应对与纠偏机制。
方案由五大核心模块组成
1、数据采集模块
•通过产地农产品生产追溯系统对农产品生产、采收、流通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
•数据内容涵盖土壤、水质、投入品使用记录、运输条件等,为质量安全评估提供基础。
•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质量安全评估
•基于采集到的数据,使用质量评估模型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科学分析。
•评估指标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污染等,参考国家和国际标准。
•生成质量安全评估报告,为信用评分提供依据。
3、信用评分与等级评定
•建立质量信用评估模型,根据生产、流通和检测环节的数据进行综合打分。
•评分维度包括质量稳定性、合规性、检测通过率等,划分信用等级(如A级、B级)。
•信用等级结果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指数的形式公开发布,为企业和农产品树立市场信誉。
4、监控预警模块
•基于实时监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构建动态风险预警机制。
•一旦发现异常(如信用指数数值过低等),系统会自动发送预警,相关方及时响应。
•预警等级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匹配不同的应急措施。
5、信用应用模块
•将信用等级与农产品市场推广、品牌授权、政府政策支持等挂钩。
•高信用等级企业可优先获得政策激励,如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
•消费者通过追溯平台查询农产品信用等级,增强对产品的信任感,推动市场消费升级。